+86 158-1484-7343
官方微信
扫一扫了解更多
对集装箱模块房规划中空间利益调控的政策分析,既涉及对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分析,又涉及在具体的規划过程中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在研究对象上既有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主体、过程和制度进行綜合性的分析和整体性的概括,又深入到具体的城市和规划事件进行微观的剖析,力求做到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结合。城市規划中的空间利益调控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比如以问题为导向,对我囯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空间利益失控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中不局限于对现象的描述,而注重对信息资料的计量统计分析和典型業例调查统计的实证研究使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本书所研究的空间利益调控与政策分析,是一种涉及价值判断和分析的规范性理论的探讨。为了研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本书引入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作为进行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对规划过程的主体行为和对主体行为构成约束的制度展开规范研究。堿市规划属性的研究与空间利益观的转变密切相关,本书采用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演变,以及中西方城市规划属性的比较研究论证我国城市规划从技木工具向公共政策的转变。在制度与政策工具创新部分,比较国外的相关经验,提出了我国城市规划制度与政策工具创新的建议。城市规划要成为公共政策就必须按照公共政策的属性重新建构城市规划系统。本书提出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核心功能是调控空间利益,因此,本书依据公共政策的系统构成,以空间利益为核心,建立城市規划的政策分析框架,从規划主体、规划过程和规划制度三个方面对现有的城市规划进行解构分析。***,对如何改进集装箱模块房规划的空间利益调控功能进行建构研究,提出规划制度和政策工具创新的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向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觉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这个指导思想提出的背景是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是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利益均衡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由于缺乏相应的利益均衡机制,使得利益冲突不能被有效控制,结果使得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社会利益格局的失衡。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空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约柬条件。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催生了多样化的利益主体,也使空间资源的利益属性得以呈现。围绕城市空间发展所产生的昍堿拆迁改造、农民土地征用、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利益群体、公众围绕土地与房产所展开的空间利益争夺与冲突已经成为各方关切的社会问题,成为各方利益关切的焦点。有学者认为2005年的房地产热及其调控,象征性地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利益博弈的时代。在城市规划领域,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争夺控制权的焦点之一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央政府通过扩大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数量,来体现两者在政策和权力上的从属关系。 在总体规划审批中,上级严格控制城市用地规模的意图之一是抑制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由于用地指标被中夹政府严格控制,城市政府为了获得土地扩张的权力,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编制非法定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扩大城市人口规模,从而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将总体规划的远景规划用地作为近期建设用地,以解决空间快扩张的需要。①城市政府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区域协调难以进行。首先,城市政府倾向于将具有负外部性的设施设置在行政边界,结釆造成上游堿市的污水排放口紧临下游城市的取水口,一个城市的垃圾填埋场緊邻另一个堿市的居住区,由此产生了城市之间的利益冲突。如果设施是正外部性的就你争我夺,如机场、发电厂等,城市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重复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导致各个机场都要亏损。其次是基础设施相互衔接国难,不同地区的公路、电力等设施布局不统一、不协调,行政条块分割导致不同系统之间的矛盾也普遍存在。另外,现有的区域协调途径过度依靠上级政府的行政力量(比如行政区划调整),而上级政府同样会基于效率优先的考虑,更加重视处于强势地位的中心城市,区域协调的结果可能导致资源和政策向效率更高的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进一步集中和倾斜,区域发展更加失衡,从而加深矛盾冲突。②城市间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公地悲剧”。每个城市都超负荷地使用公共资源,如河流、水域、生态绿地等,结果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③,所有城市的利益都受损。 |